破解历史街区改造“老问题” 南京探索城市更新“新路径”

时间:2024-04-05 00:48:02 来源: EPS模塑聚苯板

产品详情

  在历史街区里回味时光、在名人旧居前打卡拍照……完成改造的南京颐和路11片区“变身”文艺时尚的城市新地标,天天都会迎来一大批市民游客。

  作为城市更新的综合类片区试点,颐和路项目对推动历史街区有机更新具备极其重大示范作用。

  记者从南京市建委了解到,以11片区内历史建筑、风貌建筑活化利用为目标,南京市建委牵头推进既有建筑消防改造和节能降耗工作,为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探索“新路径”。

  11片区是颐和路街区南部最重要的入口,包括5幢文物建筑、2幢风貌建筑和辅助用房,占地总面积6260平方米。按照艺术创意的主体定位,片区采取“保护”和“织补”结合的精细化模式进行城市更新,全面打造街区复兴的首发示范区。

  由于建成年代久远,颐和路街区都会存在建筑耐火等级低、防火间距不足、给水系统不完善等问题,不足以满足后续经营使用需求。南京市建委介绍,他们以问题为导向,从“人防+物防+技防”等多方面逐渐完备消防事中、事后监管措施,妥善处理好保护利用与消防改造的关系。

  在南京市建委指导下,街区管理单位委托专业研究机构开展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研究和编制,对11片区改造过程中的特殊消防设计进行专项分析,并经过多部门联合专家论证通过,形成了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实施方案。

  在实际改造过程中,11片区的开放院落被划分为9个防火组团,分片实施、整体防控,有效抑制火灾蔓延,解决历史建筑防火间距不足的问题。

  为提升历史街区内部疏散条件,在建筑物木楼梯下方设置防火板+岩棉的复合防火隔离层等措施,提升局部结构的能抗住火焰的极限和阻燃性能,并在片区楼栋间合理规划疏散路径,指引人员迅速抵达安全区域。

  针对消防给水系统不完善、灭火救援力量难以深入的问题,片区内部增设小型消防车道,配备专门定制的小型消防车辆;以间距50米、保护半径80米的标准布置室外消火栓系统,设置埋地消防水箱和高位水箱,并按3分钟到场需求设置微型消防站。

  以火灾自动报警、自动喷淋灭火、燃气报警等系统为载体,搭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消防监控管理平台。文物建筑、历史建筑内设置轻便消防水龙,风貌建筑、改造建筑内设置消火栓,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解决消防设施缺失问题。

  颐和路街区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多数建筑为砖、钢筋混凝土、木混合结构,存在外墙保温性能弱、门窗密封隔热效果差、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高等问题。如何在满足历史建筑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建筑节约能源改造?这里同样用实际成效给出了“答案”。

  在保证原有外立面风格的基础上,对建筑围护结构可以进行节能改造:通过挤塑聚苯板、断热铝合金Low-E玻璃等材料的运用,全方位提升建筑屋面、外墙、外窗等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能力。经过改造,文保建筑整体节能率达到50%,配套服务区建筑整体节能率达到65%。

  结合现有功能和使用需求,重新设计暖通空调系统。室内空调采用变冷媒流量多联机系统,新风采用全热交换器,并通过VRV空调系统对各房间进行单独控制,设置三级调速开关,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自行调节室内温度。

  考虑到改造后的建筑多为公共服务设施,将办公、展厅区域灯具升级为LED节能灯,单体院落的公共区域照明集中控制,院落内路灯采用太阳能路灯,进一步减少运行耗电量。

  对重新铺设的硬质场地进行透水铺装,设置雨水回收系统,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。所有给水器具及配件均更换为节水器具,进一步节约市政用水。

  按照分项计量要求,安装分项分类水表、电表,对各区域、各楼层用电量、用水量进行数据统计,上传至街区智慧平台能耗计量系统和有关部门管理平台,为整个建筑能耗分析提供数据基础。

  去年11月,南京被住建部列为首批城市更新试点。市建委在牵头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,将以试点项目为实践载体,继续探索历史建筑消防改造和能效提升的新路径、新方法,加快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工作经验,助推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融合共生。